薄胎碗.jpg 


黃正南做出最大直徑約60公分的薄胎作品,捧在手中幾乎感受不到重量,吹口氣,薄胎碗身就會擺動,如同1件會舞動的陶瓷藝術品。(記者蔡偉祺攝)


黃正南做的薄胎碗 比蛋殼薄


〔記者蔡偉祺/北縣報導〕台北縣鶯歌鎮陶藝家黃正南十多年前到中國景德鎮參觀,見識到中國薄胎大王高梅生的薄胎碗作品,隨即興起一股不服輸的鬥志,花10年研究做出厚度不到0.1毫米的薄胎碗,技術獨步。


最薄的不到0.1毫米


黃正南表示,家裡4代從事製陶,自己鑽研手拉胚超過30年,目前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要做出比蛋殼、頭髮還要更細的薄胎碗,和差不多尺寸的中國薄胎碗相比,他的厚度不僅要薄了2分之1,重量也只有20公克。


現在黃正南做出最大直徑約60公分的薄胎作品,捧在手中幾乎感受不到重量,且只要吹一口氣,薄胎碗身就會擺動,如同一件會舞動的陶瓷藝術品。


黃正南說,從1999年開始研發技術,直到3年前才首度做出直徑約30公分、厚度0.8毫米的薄胎碗,期間耗費心力,無法言語,連有意要栽培繼承衣缽的兒子看了,都忍不住說不想學。


黃正南回憶,最初7、8年他的作品幾乎連成形都有困難,後來找到一種英國古瓷土,再加入其他的配方和精準拿捏燒窯溫度,不僅成功做出0.1毫米以下的薄胎碗,透明度也很好,隔著碗也能清楚看到後面的文字。


他感嘆,碗真的是太薄了,稍不小心,捏太用力就會破掉,心血全白費,剛開始很多作品都是最後在上釉色時畫壞掉,真的很可惜。


鶯歌陶博館長游冉其表示,黃正南研發出的超薄陶瓷技術並沒有公開,但能做出一毫米以下的薄胎作品,真的很不容易,先前黃正南曾在館內展示一件薄胎碗,作品還是放在樹枝間的蜘蛛網上,輕薄程度讓人印象深刻。



600_130.jpg


薄胎瓷又稱為蛋殼瓷,但黃正南的薄胎碗厚度比約0.4毫米蛋殼還要薄,只有0.2毫米。(記者蔡偉祺攝)


600_131.jpg


黃正南的作品講究輕薄和透光性,其中關鍵是他所調配的瓷土配方和燒窯時的溫度控制。(記者蔡偉祺攝)


600_132.jpg 


黃正南曾在鶯歌陶博館內展示薄胎碗,作品還是放在樹枝間的蜘蛛網上,輕薄程度讓人印象深刻。(黃正南提供,記者蔡偉祺翻攝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v8d888 的頭像
    av8d888

    星聞焦點

    av8d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